实用范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培养路径

时间:2024-02-17 10:38:37
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培养路径[此文共3354字]


新时代条件下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培养路径

 

摘要:在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日益全面化,其中大学生法律素养受到各界关注,尤其是作为招聘方的企业尤为重视。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具有一定法律意识但缺乏专业法律知识、具有一定权利意识但缺乏应用能力、具有一定法制观念但缺乏对法律的信仰。高校应通过完善高校课程设置增加法律知识储备、模拟情境教学增强学生应用能力、营造法治环境提升学生法律信仰等路径来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培养路径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全民守法意识有助于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素养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素养,是指经过训练和实践所获得的技巧或者能力。法律素养,简言之,则是指经由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所逐渐培养出来的法律能力。大学生法律素养,则是指大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学习和相应的实践活动而逐渐培养出来的法律能力[1]

法律素养是素质教育中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组成部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开展法制探究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们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而且对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意义深远。然而,不少校重教学,轻德育,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更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盲点,德育教学中的一块短板,绝大部分大学生觉得法律好像是只有律师和法律专业的学生才需要了解的东西,离自己的学习生活很远。近几年,大学生被电信诈骗和借贷逼得走投无路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的表现。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法律素养亟待提升,而高校应当担起这一重任,通过大学教育改善大学生法律素养。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具有一定法律意识,但缺乏专业法律知识。在校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群,通常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较为专业性的法律知识,却了解的并不清楚。虽然我国众多高校都设有独立的法学院系,通过各种公共课程以及选修课程教授法学专业知识。但是,由于法学专业课程枯燥乏味、法律条例难以理解和记忆,而这些公共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在其考核中并不占很大比重,所以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很多都只是为了完成学分而去上课。在加上公共课的法律知识讲解也较为浅薄,学生所接受的仅仅是一些概括性的法律知识教育,对于切实关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相关法律法规则教授甚少。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量并不理想。同时,近年来大学生上当受骗的案件屡见报道,相关网络热点事件都反映出当前大学生防范意识不高,不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

(二)具有一定权利意识,但缺乏应用能力。现实生活中,在互联网新闻媒介的传播影响下,很多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权利意识。然而在合法权利真正遭受侵害时,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寻求法律维权,很多学生选择了隐忍,安慰自己“吃亏是福”,更有甚者选择了以暴制暴的方法寻求自己内心所谓的正义,最终在这一错误想法中越走越远,由受害者转变成侵害者,最终造成更大的恶果。当前大学生浅薄的权利意识和缺乏对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造成部分大学生在遭受违法犯罪行为伤害时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觉得法律并不能保护自己,最终对法律失去信心。

(三)具有一定法制观念,但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法律意识结构中居于最高理性层次[3]。然而,据有关调查标明各高校大学生对于法律的认可度并不是很高,对于相关社会事件能够进行是非判断,但是立场并不坚定、态度不够坚决,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不乐观。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成熟期,接触新事物的方式多且速度快,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时,其思想观念和态度立场极容易受到侵蚀而产生变化。对于社会热点事件,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借用互联网、手机等平台大肆宣扬执法、司法不公等现象,借此造成社会舆论,不明就里的大学生受到影响产生盲目跟风的现象较为常见,歪曲了在现实实践中权与法的关系。可知,高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制观念,但漠视法律公正性,缺乏一定的法律信仰。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路径选择

(一)完善高校课程设置增加法律知识储备。正确认知是正确行为的先导,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素养的基本条件。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应注重其法律素养的培养,通过改善法律专业课程设置引导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此外,在选择教材时不仅要囊括法律基础知识,同时也要贴近社会实际生活。对基础性法律课程,应针对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加相关课程内容;将法律课程做成视频资料放在学校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自学,同时安排教师进行答疑,进行分期的法律讲座,组织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同时安排教师互动等[4];开设法律知识公选课、专选课,增加法律公选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模拟情境教学增强学生应用能力。加强法律应用能力是落实法律素养的核心。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知法懂法守法,但是不会用法,当自己的切身合法利益遭受不法侵害时,有维权意识,但是却不知如何维权。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可通过开设法律事件模拟课堂,如举办“模拟法庭”活动,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模拟多种角色,使学生在亲身感受和对事件的分析中,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更加直观的去学习法律知识,同时也增强学生应用法律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应用法律知识的课外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法律专题演讲等;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5],让大学生体验庭审过程,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下促进大学生法律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营造法治环境提升学生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在对法的认识、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对法律产生信任,并以法律作为个人行为准则,是法律素养的最高境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需要依托营造校园法治氛围,为大学生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大范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最终从思想、行动上产生对法律的信仰。而由于立法不科学、执法不理智、司法不公正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法律在学生心中的神圣形象,使得大学生对于法律的信仰大打折扣,这需要加强大众传媒的监督管理,提高传媒人员的法律素养,进行准确公正的报道,建设健康传媒环境,为提升大学生法律信仰尽一份社会责任。

 

三、结语

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和大学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担负着重要职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同时,注重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通过完善高校课程设置增加法律知识储备、模拟情境教学增强学生应用能力、营造法治环境提升学生法律信仰等途径,为社会培育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又不仅仅只是高校的职责,它也是全社会的职责,只有学校、社会通力合作,才能更加快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依法治国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儒. 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4(9):28-31.

[2] [3]周荣荣.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问题研究[J]. 法制博览, 2018(20).

[4]刘寿堂.学生法制教育的社会资源问题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3):75-79.

[5]余志刚.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基础法律素养[J].法制博览,2018(19):212. 

《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培养路径[此文共335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3 美文教育网 www.1314king.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