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小书包》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17 10:34:42
《小书包》教学设计[此文共3202字]

互动游戏,搭起幼小衔接之桥

——《小书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书包》是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一课,五单元是本册的第二个识字单元,其中的课文大多篇幅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背。而本课则由6个词语和一首轻快活泼的儿歌组成。在课文前首先呈现与本课识字内容内容相关的词语,足见本单元识字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因此识字、写字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并且本课中出现了容易混淆的形近字,“本”和以前学过的“木”,“刀”和以前学过的“力”,增加了学生识记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的方法,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建立字音、字形、字义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一年级是衔接幼儿园与小学,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时期。教育部关于《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就明确提出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期,要关注新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基于这一时期的儿童好玩、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充分尊重儿童发展的阶段性,顺应儿童天性,开发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动静转换。

同时,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两个月的小学生活体验,初步感受到小学重视“知识传授”的课堂与幼儿园“边玩边学”的课堂有所不同,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习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活动与课堂氛围、学习秩序、学习习惯相融合,帮助学生进一步适应从游戏活动为主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

【教学目标】

1. 通过图文对比、组词识记、联系生活等多种形式认识“书、包、尺、作、业、本、笔、刀”8个生字。能够在田字格中正确、工整地写“书、刀、本 ”三个生字。

2. 通过范读、领读、赛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能够说一说它们的用处。

【教学重难点】

认识“书、包、尺、作、业、本、笔、刀”8个生字。会写“书、刀、本”两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好奇心,学得有趣

1. 猜谜语

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每天陪伴我们的好朋友,它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吧?请听我来读一读这个谜语吧。

身体方方耳朵长,

上学背在我身上,

别看它的个子小,

多种知识肚里装。

2.揭示课题

请跟老师一起大声叫出它的名字吧!(板书课题:小书包)

(设计意图:《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指出要促进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学习。在学习适应方面也应注重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因为儿童天生好奇好问,好奇心、求知欲有助于儿童主动学习。因此在设计导入时充分考虑儿童的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猜谜激趣,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内驱力。同时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孩子对课堂的畏惧心理。)

二、识字:调积极性,学得有劲

(一)图文结合、形象识字

1.易错字正音:齐读课题,强调“书”是翘舌音。

2.图文对比,识记“书”、“包”

(1)对比观察:出示书堆起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书和书堆成的阶梯,它们的样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口诀记忆:出示口诀“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读。

(3)字源识记:出示包的古文字,引导学生观察。

古人造字时,用“包”字的里面部分表示小婴儿,外面圆圆的部分表示妈妈的肚子。

(4)组词识记:指明偏旁“包字头”,请学生用包组词语。

出示用“包”组成的三个词语,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考虑到一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强逻辑思维差,于是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多用图片去引导孩子观察,通过形象去巩固加深对字形的记忆。此外还结合了其他多种识字方法,意在扎实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识字目标,为之后大量的识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认读词语,语境识字

过渡:小书包是每天陪伴大家的好朋友,你们的书包里都会装哪些小宝贝呢?看到同学们都有可爱的小书包,老师也非常羡慕,今天我也带了一个小书包,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书包里有什么宝贝呀?

1. 书包寻宝抽卡片:

请同学从教师的书包里依次抽取词卡,生拿到词卡后大声读出词语,其他学生跟读一遍,随后教师把词卡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为师生互动活动,让他们可以从书包里像抽奖一样抽出生词卡,实现有限度地让孩子在课堂上 “动手”,逐步消除小学课堂久坐不动带给儿童的陌生感和不适感,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因为幼儿园时期的教学以“游戏”为主,孩子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长,注意力不断通过肢体活动被转移。小学课堂上短暂有限的动手活动能帮助这一时期的儿童及时调整注意力,恢复精神重新投入课堂学习。同时这一设计也是为了强化以儿童为主体的探究性,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手决定学习新词的顺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和宝贝交朋友:

看,老师书包里的小宝贝都被大家找出来啦,我们一起来跟他们打声招呼吧!

教师领读词语,学生跟读、边读说说这些文具的作用。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语文素养既包括语言积累,也包括口语交际能力。设计不同形式的认读词语环节意在加强生字的复现,帮助儿童在词语语境中识字,实现本课识字目标。同时还设计引导学生边读词语边说文具的作用,意在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闯关认词语:

(1)课件出示文具图片,全班齐读图片下的词语。

小朋友们看,这些文具都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来跑到图片里去了,我们一起把他们叫出来吧!

(2)去掉图片和拼音,开火车认读词语。

调皮的文具们藏了起来,把拼音也带走了,现在你还认识这些词语吗?

(设计意图:手脑并用,效果更佳。当堂完成练习题,能及时巩固识字效果,同时也能起到学情诊断的作用。同时《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在儿童的身心适应方面亦提出要促进儿童精细动作发展,动动手指,发展协调灵活性,也能为随后的书写汉字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也是积极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将一部分作业放到课堂上完成,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减负”。)

三、朗读:激进取心,学得有味

过渡:小朋友们,我们认识了文具宝贝们的名字,儿歌就会读的更好听,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70页,自己自由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把字读准确。

1.指名读

2.教师范读,提醒注意节奏

3.全班拍手读

4.同桌互读

5.男女分别起立比赛读。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的目标包括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既能够在儿歌语境中巩固生字、词语的学习,也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四、写字:增自信心,学得有形

过渡:小朋友们真厉害,男生女生都读得特别棒!现在我们要来学写字啦,在写字前,我们先来做手指操活动一下小手指。

1.做手指操

(设计意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使学习效率降低,在课堂上适度地让大脑“停工”不仅不是浪费时间,更是帮助幼小衔接时期低年级儿童调整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手指操既能帮助学生调整注意力,也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为接下来的写字做好铺垫。)

2.指导书写“书”、“本”“刀”

(1)明确笔顺笔画:由几笔写成?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一写。

(2)明确关键笔画:怎样才能写漂亮呢?

“书”字的第一笔横折略小,第二笔横折钩略宽,竖要直,点不能碰到横折。

“本”:观察下面短横的位置,怎样写漂亮?

“刀”:撇要写得舒展。

(3)教师范写

(4)自己描红两个写一个

(5)展示评价

3.对比找进步

展示纠正过以后再让学生继续书写同一个字,看看有没有进步。

(设计意图:汉字的书写对儿童的手眼协调,手指的活动、小肌肉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一时期的儿童刚接触书写不久,比起苛求书写的美观工整,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书写汉字的兴趣和写好汉字的信心。因此本环节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进步,体会进步的喜悦,增强他们写好汉字的信心。)

五、小结:促主动性,学得有据

过渡:小朋友的进步都是无限的,但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就要下课了,请小朋友们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1. 指名谈收获

明确识字方法:图文对比,形象识记、联系生活、组词。

明确朗读要求:声音洪亮、字音准确、注意节奏。

(设计意图:总结并明确方法让本堂课的学习从感性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思考的过程,初步认识学习汉字和朗读的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增强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2.巩固练习:识字开花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你读对这个字,这个字就会开出一朵漂亮的花,老师就把这朵花摘下来送给你!

学生每读对一个字,就把相应的小红花贴纸贴在他手上。

(设计意图:短时记忆成为长时记忆需要不断地巩固复现,于是本设计通过再认汉字的方式,提醒学生加强对重点生字的记忆,巩固识字效果。同时又采用红花贴纸的奖励激发了学生们参与的热情。)

结语:徜徉在汉字的盛开花海之中,我们结束了本堂课的学习。生活处处能识字开花,请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到文具店看一看文具宝贝们的标签,想一想你还能认识哪些新的汉字呢?

【板书设计】

小书包

【作业设计】

大家回去以后到文具店看一看文具宝贝们的标签,想一想你还能认识哪些新的汉字呢?把他们写下来,下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小书包》教学设计[此文共320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3 美文教育网 www.1314king.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