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时间:2024-02-17 10:43:01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此文共7441字]

第一篇:《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二)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二)

沛县湖西中学陈西

(主编 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精读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章节

第十一章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

第一节课堂教学活动过程

一、传统课堂教学过程模型及其缺陷

二、基于新的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过程与过程设计

第二节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选择与运用

一、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分类

二、教学方法或技术选择的依据

第三节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与教材呈现技术及其评价

一、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术

二、概念和规则的教学方法

三、改进人际关系与思维策略的教学技术

第一节课堂教学活动过程

一、传统课堂教学过程模型及其缺陷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模型:五步课堂教学结构

1、组织上课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这一模型只反映了陈属性知识教与学的规律,没有反映知识向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转化的规律。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因此有严重的缺陷。

二、基于新的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过程与过程设计

(一)新的教学模型“六步三阶段教学”

1、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

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3、呈现有组织的信息

4、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

5、 引起学生的反映提供与纠正(5、对复习与记忆提供指导)

6、提供技能应用的场景,促进迁移(6、提供技能应用的情景促进迁移。)

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六步三阶段模型,缺少任何一步,或者学习不能发生,或者学习虽然发生,但不能转化或持久保持。

新旧教学模型的区别:

第一,前者着眼于教师的行为,后者着眼于师生双向活动教为学服务,离开了学,就没有教。

第二,前者没有没有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后者则反映了这种思想。

第三,尽管新的教学模式有许多优点,但它不能解释学生道德品质的学与教。所以这里谈论的教学只是中小学各学科知识、技能或策略的教学,未涉及情感领域的教学。

(二)据学习结果划分课的类型

根据广义知识分类

1、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2、以程序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3、以策略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4、两类知识兼有或并重的课

(三)根据学习阶段划分课型

1、以知识理解为主要目标的课

2、以知识的巩固和转为主要目标的课

3、以知识的应用或检测化为主要目标的课

心得体会:新课程理念已经十分清楚地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这说明教育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新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作为教育教学实践的参与者教师,更能也更应该用敏感的触角去感悟新时代的变革,给教育教学注入更鲜活的生命力。

第二篇:《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三)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三)

沛县湖西中学陈西

(主编 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精读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章节

第十一章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

第一节课堂教学活动过程

一、传统课堂教学过程模型及其缺陷

二、基于新的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过程与过程设计

第二节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选择与运用

一、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分类

二、教学方法或技术选择的依据

第三节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与教材呈现技术及其评价

一、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术

二、概念和规则的教学方法

三、改进人际关系与思维策略的教学技术

第二节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择和应用

一、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分类

按学习结果分类

(1)适合于传授知识的方法:如采用先行组织者、阅读材料中

运用符号标志或设计附加问题,最流行的方法是讲演。

(2)适合于培养智慧技能的方法:如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法

(3)适合于改进人际关系与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如脑激励法、

戈登技术。

按教学阶段分类

(1)引起学生注意的方法

(2)复习原有知识的方法

(3)呈现新教材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或技术选择的依据

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是教学任务。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以上学生具有基本阅读技能以后,对于学习语言信息来说,看书的效果优于听讲。按照奥苏伯尔的同化论,教师讲解的重点是指引学生的知识组织。

心得体会:现代社会终身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学习没有止境,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理论素养,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不至于像一根蜡烛,在燃烧结束后,不知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教师应该像一棵树一样与学生一起成长,在知识的沃土里,根深才能叶茂。以各种方式学习,有计划的读书,接触各种途径的信息,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理论深造。总之,多学习,爱学习,才能体会真正的教学艺术魅力,而不是被动地从事教学工作抹煞教学工作本身应有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以上学生具有基本阅读技能以后,对于学习语言信息来说,看书的效果优于听讲。"新课程强调学生

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心理学上的这句话让我找到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点心理学依据,多学习总是没坏处的。这说明“一三六”教学模式中的“一”张讲学稿中课前导学质疑检测等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第三篇: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六)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六)

第十三章学习动机的激发(第一节)

沛县湖西中学陈西

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参意识,如何更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笔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直努力在做的事。在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过程中感触颇深。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显然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

首先我整理了这一部分的主要理论:

1、个体行为的内部动力就是动机,它是个体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维持个体 ……此处隐藏2278个字……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只有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生的主体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唤醒学参与意识。

在《学与教的心理学》的阅读过程中我有这样一段摘记:

“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是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提出区分讲解式教学和假设式教学。采取后者,师生便处于合作状态。学生不是静坐在椅子上的听者,而是投入系统的阐述中,有时还可在其间担任主要角色。发现教学法的四大优点:提高知识的保持、增强智慧潜能、激励学生内在动机、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

针对这段摘记我写了这样的心得体会: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十分的经典,对于国外先进文化的学习在任何时侯都是必要的。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都来渊源于人本主义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转变学习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都是人本主义光辉思想的体现。

2、读书时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时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以上学生具有基本阅读技能以后,对于学习语言信息来说,看书的效果优于听讲。"我写了这样一段(心得体会)

现代社会终身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学习没有止境,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理论素养,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不至于像一根蜡烛,在燃烧结束后,不知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教师应该像一棵树一样与学生一起成长,在知识的沃土里,根深才能叶茂。以各种方式学习,有计划的读书,接触各种途径的信息,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理论深造。总之,多学习,爱学习,才能体会真正的教学艺术魅力,而不是被动地从事教学工作抹煞教学工作本身应有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以上学生具有基本阅读技能以后,对于学习语言信息来说,看书的效果优于听讲。"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心理学上的这句话让我找到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点心理学依据,多学习总是没坏处的。这说明我县推行我校倡导的“一三六”教学模式中的“一”张讲学稿中课前导学质疑检测等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学与教的心理学》主编皮连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第五篇: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着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着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此文共744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3 美文教育网 www.1314king.com 版权所有